智能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实验室该研究方向关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对信息的进行高效、准确处理、分析和利用。同时立足信息传输,研究例如5G/6G移动通信系统、物联网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信号处理技术。 1.研究内容 (1)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研究图像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包括视频智能监控、计算机视觉立体匹配、视频压缩编码、热红外图像处理、深度学习、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质量检测等。 (2)无线通信及其信号处理。研究智能通信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智能调制解调、自适应信号处理等;车联网数据感知、传输及其智能处理技术,包括车联网通信协议、车联网定位服务以及大数据分析;射频电路设计与分析等。 (3)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与空间环境智能感知。研究基于北斗/GNSS的高精度定位,包括精密单点定位PPP、PPP-RTK、手机PPP定位及终端设备软硬件开发等;研究空间环境智能感知,包括多源GNSS/LEO数据智能融合技术、电离层精化模型及实时监测与智能预测系统、电离层扰动与日地活动、自然灾害关系模型与智能告警系统等。 (4)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根据心电、肌电、脑电等生物医学信号特点,研究从被干扰和噪声淹没的观察记录中提取信号中所携带的信息,对所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解释和分类,协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科研团队 团队现有成员9人(谭勇、黄仕建、杨恒、杜得荣、甘德成、邢应寿、朱斌、严文娟、刘艳)。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其中入选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支持计划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人选1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1人;博士(后)7人,硕士2人。研究人员具备在智能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等的能力。 3.科研条件 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面积500余平方米,建有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分室、5G+AI实验分室、射频电路实验分室和空间天气与精确导航实验分室。拥有热红外摄像机、工作站、“5G+AI”系统、全频全星座接收机、3D扼流圈天线等科研设备,设备资产总值达300余万元。 4.代表性研究成果 (1)研发适用于保健器材的一种微型往复式声波振动电机,解决了市面上有刷振动电机振动效果不够理想、寿命偏短的问题,并在舒可士、索纳斯、舒客等品牌的电动牙刷上推广应用。成果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研发地基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扰动精确检测表征模型ADDTID和低成本低轨卫星精密定轨数据电离层扰动监测模型PIES,作为海啸监测核心技术模型成功应用于欧洲宇航局地球观测包络计划项目海啸监测服务。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省部级项目10项,企业横向等其他项18项,项目总经费达57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6部。 |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格物楼 电话:(023)72792166 版权所有 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院) |
|